The Innovation | 抗击真菌感染与真菌耐药:中国在行动

发布时间:2024年12月26日

真菌感染与耐药问题日趋严重并已成为全球性威胁。为此,我国政府通过立法、制定国家行动计划等工作进行总体规划,并通过建立全国真菌病监测网等方式开展相关工作。本文旨在简要介绍近年我国在抗击真菌感染与耐药方面开展的具体工作,希望可以向全社会分享相关成果与经验。






导读

据估计,全球每年超过650万人罹患侵袭性真菌病,并导致超过250万患者死亡。然而真菌病带来的威胁仍未被全社会所认知。202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了首份真菌优先病原体清单,对该疾病领域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近年来,我国政府也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以应对真菌感染与耐药问题。本文介绍了国家在相关领域的代表性工作,借此向全球同道分享所取得的成果与经验。




我国是全球最早响应WHO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行动计划的国家之一,并在2016年出台了首个《遏制细菌耐药国家行动计划》。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颁布实施,更将微生物耐药列入国家面临的八大主要生物安全风险,为微生物耐药防控工作提供了法律规制,进一步强化了国家应对相关问题的顶层设计。2022年,国家13个部委联合发布了新版《遏制微生物耐药性国家行动计划(2022-2025)》,首次明确将应对抗真菌药物耐药性挑战纳入国家关键工作任务。相关文件的出台,为我国应对真菌感染和耐药问题指明了方向。


为有效开展相关工作,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于2019年5月宣布建立全国真菌病监测网(China Fungal Diseases Surveillance System, CFDSS),主要承担五大任务:

(一)对我国真菌病的病原谱、耐药性,以及特殊、限制级抗真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开展定期监测;

(二)针对高危病原真菌及真菌病区域性暴发,开展实时主动监测,进行预警与防控;

(三)组织开展真菌致病性与致病机制、耐药性与耐药机制,以及传播与流行病学研究;

(四)组织开展我国临床真菌感染与耐药的经济负担研究,并提出遏制病原耐药及传播的意见建议;

(五)组织制订真菌病诊疗与防控技术规范,做好临床真菌实验室质量控制,推进实验室同质化发展等工作。


为有效落实相关目标,CFDSS建立了三级运行体系(图1):第一层级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指定的国家中心,目前设立在北京的协和医院;第二层级为省级中心,由各省级卫生健康委员会授权的有关医疗机构,负责组织省内监测工作并组织日常活动;第三层级为监测网点,截至目前已覆盖全国868家医疗机构。此外,CFDSS国家中心下设质量管理中心,负责确保真菌监测的质量并推动实验室工作的同质化发展;同时由来自全国15个专业领域的专家组成了专家委员会,覆盖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管理及研究领域,旨在为全国范围内的真菌病防控工作提供专业指导。


CFDSS自2019年持续开展了三项全国性监测与调研工作:真菌实验室建设和能力基线调研,真菌病原学回顾性调研,及真菌血流感染主动监测。整体而言,我国真菌实验室能力建设仍需加强,例如仅有不到41%的医疗机构为真菌检验设立了独立的工作区域,30%的实验室仍不具备丝状真菌鉴定能力,非培养检测方法的覆盖率也亟待提高。而从真菌感染流行病学数据看,我国高发的真菌病原体与欧美等国家地区相比有较明显的地域差异,并且国内面临着较大的抗真菌耐药形势挑战。相关监测与调研结果已写入每年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编制的《中国抗微生物药物管理和耐药现状报告》,以官方形式面向社会进行公布。此外,CFDSS还于2020年开始启动了“中国真菌病临床和实验室能力提升计划(ChiFungi)”,旨在提升从业人员的能力水平。


在促进抗真菌药物合理应用方面,国家也在采取积极措施,例如要求各地区制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目录》,将抗微生物药物分为“非限制”、“限制”和“特殊使用”三类,只有具备相应资格的医师才有权开具后两类药物的处方。在常用的抗真菌药物中,大多数地区将静脉注射的唑类药物归入“限制”或“特殊使用”类,并将棘白菌素类药物和两性霉素B列为“特殊使用”类。相关措施有效地避免了抗真菌药物在临床的不合理使用。此外,我国也在不断加大对真菌病相关科学研究的支持力度,例如“十四五”期间将真菌病攻关纳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推动面向病原体致病与耐药机制、新型诊断方法转化、新型治疗靶点探索的研究工作。这也是国家全面落实《遏制微生物耐药国家行动计划(2022-2025年)》的重要举措。






总结与展望

我国在应对真菌病与真菌耐药方面仍在不断努力,包括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推动与WHO全球抗微生物药物耐药监测系统(GLASS)的对接,逐步开展针对特定疾病种类与患者群体的主动监测工作,加强对新型研究与诊断工具的评价与使用,以及建立我国的抗微生物药敏检测标准体系等。总之,作为抗微生物药物的生产和使用大国,中国在应对真菌病和真菌耐药方面已逐步走入全球前列。希望将我国在管理真菌病方面的政策和实践经验与其他国家与地区共同分享,最终实现改善全球真菌病预防、诊断、治疗和控制工作的目标。


责任编辑

刘   聪   复旦大学

史利根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文章转载自:TheInnovation创新 公众号)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帅府园一号

电话:010-69159788

邮箱:CFDSSO@163.COM

扫码关注

版权所有:© 真菌病监测网2019

版权所有:© 真菌病监测网2019          技术支持:北京民科医疗科技有限公司